2010年,在青海省海拔2600多米的同德县巴沟乡发现了一片被学界称为甘蒙柽柳的柽柳林,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目前,学术界认为,柽柳林的发现对于植物学和生态学来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柽柳林具有理论颠覆性的学术价值。经国内十多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中国植物志》柽柳科作者张耀甲和刘铭庭教授)研究交流认为: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柽柳属植物的野生植株多为灌木而绝少直径超过30厘米的小乔木。”而青海省同德县境内的这片柽柳林直径在30厘米以上,树高超过6米的有数百株之多,直径在100厘米左右的有几十棵,这不仅在青海绝无仅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亦未曾有过报道,这从根本上推翻了学术界对野生柽柳的理论定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最粗的一棵胸高茎围竟达到372厘米,即直径接近120厘米,是十足的“世界柽柳树王”。这不仅为我国,而且为世界柽柳科植物研究增添了多个“世界之最”(树龄最长,至少有四、五百年;胸高茎围最粗,372厘米;在我国野生分布区中海拔最高2600多米。),是青海留给中国乃至世界和人类的珍贵自然遗产。
二、柽柳林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柽柳林地处三江源腹地,黄河上游之畔。南橘北枳,任何植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土壤和环境条件。甘蒙柽柳属于典型的泌盐植物,是植物抗盐基因的载体和改造盐碱地的优良材料,并且树龄越大其抗盐性越强。这些柽柳所具备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本身特有的基因及其所记载的数百年气候变迁的信息,是我们绝无仅有的珍贵资料。这不仅对于深入认识三江源区的生态价值,研究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气候环境,制定全面的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目前如火如荼的生态气候学研究和地理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是植物界的活化石,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骄傲和世界自然遗产的标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